生源流失 甘泉一所九年制學校 35名老師 68名學生
11月25日,在甘泉縣石門鎮石門社區的唯一一所九年制學校里,一場特殊的家長會在學校的師生餐廳召開。家長的到會率在校長李勇亮的預料之中,但也出乎了他的預期。一個月前,石門九年制學校開始籌備時隔了8年的家長會。提前一星期,老師們挨個打電話通知家長但沒有得到重視,最后不得已下了最后“通牒”——“不來參會的家長,娃娃自己帶回家教。”
也許是這樣一種近乎“威脅”的口氣,家長會召開的當天,在一間簡陋的平房里,全校68個學生的家長基本都到了,家長們和孩子們圍坐在學校的餐廳里,讓這個小小的師生餐廳突然看起來有點擁擠。家長會上,校長李勇亮特地強調了三個方面:學校所堅持的辦學理念、家長的教育角色以及孩子對父母感恩。他希望,通過家長會,讓家長重視長期缺失的家庭教育,讓學校、學生和家庭三方達成教育的共識,推動困境之下的基層教育砥礪前行。
生源流失嚴重 一年級只收了一個孩子
冬日的陜北黃土高原,萬物枯黃凋零,顯得有些荒涼和冷清。甘泉縣石門鎮距離甘泉縣城7公里左右,后與附近的高哨鄉合并為石門鎮,原來的石門鎮變為現在的石門社區。去年,隨著鎮政府辦公地點的搬遷,以前并不熱鬧的街道更顯落寞了。每日,從社區唯一一所學校里傳出來的朗朗書聲和孩子們的歡笑聲,給冷清的街道增添了幾分活力與生機。
多年前,石門九年制學校校長李勇亮也是從這里畢業,走出去開始追求自己的學業和理想。2003年,20歲的李勇亮畢業后返回母校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和學校大多數老師一樣,這一扎根,就是十余年的青春。
撤點并校后,村子里的小學都關停了,鄉鎮一級的學校也因此成了最基層的學校,承擔著農村孩子對知識最基本的需求。再后來,在城鎮化發展的大潮中,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村莊,到城市里面打工。隨之,鄉鎮學校的生源也越來越少。生源越少,老師教學的熱情退減,學校出不來成績,家長就會把孩子轉往城里學校。這是目前很多偏遠鄉鎮學校普遍存在的惡性循環模式。
石門九年制學校目前有35名老師,多為80后,還有9名年輕的特崗教師。68名學生包括一年級到初三9個年級,人數最少的一年級只有一個學生。這還是因為家長在石門種大棚,沒時間接送孩子,為圖方便才沒有轉學。一個孩子要給配兩名老師,后來看單獨上課對孩子成長也不好,就調到和二年級一個教室,情況才好轉。
留在這里的學生 很多是留守兒童或單親家庭
在石門九年制學校,很多學生因為家庭貧困、單親等等原因留在了這里,其中也有很多是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留守兒童。11月25日家長會結束后,在老師的帶領下,家長們參觀了學生宿舍。因為是上課時間空調未開,宿舍里寒意陣陣。“你們要多關心關心孩子的生活,冬天了被褥需不需要添加,有的孩子還蓋著夏天的被子。”老師不斷囑托家長,看見誰的被褥薄,就讓家長帶回去換。
12月5日,在初二年級體育課期間,14歲的魏宇杰沒有和同學們一起玩耍,而是坐在操場邊看物理書。“我其他科的成績還可以,但就是物理太差,所以想趁機補補。”魏宇杰的理想是考上延安的一所高中。
正在讀六年級的小靜學習成績一直很好,是個很要強的小女孩。父母身體不同程度殘疾,哥哥也受過傷,目前在讀大學。“家里為了供我們念書,借了很多高利貸。”提起這些,小靜傷心地哭了。“我就是希望能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好大學,讓我爸我媽能過上好日子。”
小靜的家庭情況,也引起了化學兼數學老師王麟的關注。王麟畢業于延安大學化工專業,2013年通過振興計劃考試進入學校工作,鄉鎮學校條件之艱苦超出了他的想象。“缺水,冬天要生火爐取暖,剛來的時候還要自己做飯,條件比我上小學的那會還艱苦。”在來學校之前,王麟在外地的一家企業上班,年薪十余萬。但他覺得,專心教育更能體現人生的價值。得知小靜的家庭情況后,王麟曾幾次聯系愛心企業和人士想為她尋求資助,最后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
“學校應該給孩子們統一一下校服,這樣孩子們會更有集體榮譽感。”一名初一的學生家長提醒李勇亮。統一校服也是李勇亮的一個心愿,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他卻發愁了很長時間。“對于城里的家庭來說,一身校服是個小事。但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卻是個負擔。尤其是那些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孩子,生活本來就很艱苦了。”
在采訪的過程中,華商報記者了解到,有很多是因為家人都在本地,孩子一個人去城里上學不方便,或者家庭情況不好,不得已將孩子留在石門上學。但也有很多家長是因為信任石門的教學質量,才將孩子轉過來的。“這里的條件雖然艱苦了一些,但是對于孩子學習來說還是有好處的。一方面我們相信學校的教學質量,一方面也考慮到在這樣的環境里,外界的誘惑少一些,孩子更能夠專心在學習上。”初一學生家長張女士說。
夫妻教師堅守基層 只能電話里給孩子輔導作業
“我剛來的那會,學校的生源還比較多。之前的初中和小學還是分開的,初中就有四五百人。當時初一年級就招了3個班,每班60多人。”在英語老師馬靜的形容里,那是一個有朝氣、有生機的熱鬧地方。
2005年,馬靜從陜師大畢業后,被定向分配到這所學校,轉眼已過去十余個年頭。如今,她和丈夫都在石門教書,在縣城一所小學上一年級的孩子要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孩子幼兒園的時候還好,沒有作業也不用管太多,F在上了一年級,有了家庭作業,老人們輔導不了,有時間了趕回去,很多時候只能在電話里給孩子輔導。”
石門學校的孩子從三年級就開始有了晚自習,各科老師要輪流輔導。“現在孩子少了,幾乎都是一對一的輔導。晚自習結束了,還要照看著讓孩子們都睡下。”每天教學生們知識,照看他們的生活,但自己孩子卻無暇顧及,也讓馬靜感到有些愧疚,“但是沒有辦法,你選擇了教育這個行業,就要對學生們負責”。
學生少了,相互之間競爭的積極性也在減弱,需要時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馬靜會給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幫他們每人制定一個較高一點的目標,不斷地激勵、鼓勵學生。
地處偏遠卻頻出佳績 升學率在全縣名列前茅
但就是這樣一所不起眼的偏遠鄉鎮學校卻頻出佳績。2016年6月份,在該校的13名初三畢業生中,10人考入了省、市重點高中,其中2人考進了延安中學的實驗班,2人考進宜川中學。這對于一所鄉鎮學校,算得上一件喜事了,甚至在甘泉縣,升學率也是佼佼者。“孩子在我們這里上學,家長幾乎不太用操心學習的事情。”李勇亮說。
甘泉縣教育局副局長張滿平告訴華商報記者,因地理位置的原因,石門轄區生源流失相對比較嚴重。生源雖然少,但石門的教風、學風都比較好,老師有敬業精神,在崗位上能認真負責,兢兢業業搞好基層教育。近幾年來,石門中考的成績在全縣四個中學里一直名列前茅,也十分難得。
教學出了成績,但是如何吸引生源過來,仍然是老師們頭疼的事情。比預想的好,在2016年秋季開學的時候,學校招到了12名初一學生,其中包括兩名從縣城特意轉回來的學生,這也給了老師們莫大的鼓勵和信心。
想辦法改善教學環境和質量 既要留住學生也要留住老師
學校有近60名學生住校,雖然宿舍寬敞足量,但是因為石門歷來缺水,之前建設的時候宿舍和教室都安裝了空調。“考慮到孩子們小,生火爐不安全,就采用空調取暖。”副校長張光清稱,教師是宿辦合一,采取生火爐取暖,要負責給孩子們燒日常用的熱水,“我們每個老師的爐子上都有一把大水壺”。
雖然生源少、條件差,但是作為基層教育,卻保障了農村孩子的就學問題,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今年8月份,李勇亮當上校長的第一件事,就是辦灶解決了老師們的吃飯問題。“我們這里的老師生活真的很辛苦,以前大多是幾個年輕老師在一起搭伙吃飯,在外面買飯既貴又單一。要想吸引更多的學生,首先是要穩住老師們的心。”
在老宿舍樓的前面,是一棟正在建的二層學生宿舍樓,預計明年完工。以前的多媒體教室只有1個能用,后來通過協調增加到3個;校園里安裝了乒乓球臺、羽毛球網,以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有特長的老師在擔任主課之外,負責孩子們的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每一個年級按標準該有的課程,學校都沒有落下。“相比于城里的孩子,這里的環境落后了很多,我們不想讓孩子們的教育再缺失太多。”雖然基層生源流失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石門的老師們仍然在盡力,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用心堅守住每一個孩子的“求學夢”。
華商報記者 賀秋平 文/圖
也許是這樣一種近乎“威脅”的口氣,家長會召開的當天,在一間簡陋的平房里,全校68個學生的家長基本都到了,家長們和孩子們圍坐在學校的餐廳里,讓這個小小的師生餐廳突然看起來有點擁擠。家長會上,校長李勇亮特地強調了三個方面:學校所堅持的辦學理念、家長的教育角色以及孩子對父母感恩。他希望,通過家長會,讓家長重視長期缺失的家庭教育,讓學校、學生和家庭三方達成教育的共識,推動困境之下的基層教育砥礪前行。
生源流失嚴重 一年級只收了一個孩子
冬日的陜北黃土高原,萬物枯黃凋零,顯得有些荒涼和冷清。甘泉縣石門鎮距離甘泉縣城7公里左右,后與附近的高哨鄉合并為石門鎮,原來的石門鎮變為現在的石門社區。去年,隨著鎮政府辦公地點的搬遷,以前并不熱鬧的街道更顯落寞了。每日,從社區唯一一所學校里傳出來的朗朗書聲和孩子們的歡笑聲,給冷清的街道增添了幾分活力與生機。
多年前,石門九年制學校校長李勇亮也是從這里畢業,走出去開始追求自己的學業和理想。2003年,20歲的李勇亮畢業后返回母校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和學校大多數老師一樣,這一扎根,就是十余年的青春。
撤點并校后,村子里的小學都關停了,鄉鎮一級的學校也因此成了最基層的學校,承擔著農村孩子對知識最基本的需求。再后來,在城鎮化發展的大潮中,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村莊,到城市里面打工。隨之,鄉鎮學校的生源也越來越少。生源越少,老師教學的熱情退減,學校出不來成績,家長就會把孩子轉往城里學校。這是目前很多偏遠鄉鎮學校普遍存在的惡性循環模式。
石門九年制學校目前有35名老師,多為80后,還有9名年輕的特崗教師。68名學生包括一年級到初三9個年級,人數最少的一年級只有一個學生。這還是因為家長在石門種大棚,沒時間接送孩子,為圖方便才沒有轉學。一個孩子要給配兩名老師,后來看單獨上課對孩子成長也不好,就調到和二年級一個教室,情況才好轉。
留在這里的學生 很多是留守兒童或單親家庭
在石門九年制學校,很多學生因為家庭貧困、單親等等原因留在了這里,其中也有很多是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留守兒童。11月25日家長會結束后,在老師的帶領下,家長們參觀了學生宿舍。因為是上課時間空調未開,宿舍里寒意陣陣。“你們要多關心關心孩子的生活,冬天了被褥需不需要添加,有的孩子還蓋著夏天的被子。”老師不斷囑托家長,看見誰的被褥薄,就讓家長帶回去換。
12月5日,在初二年級體育課期間,14歲的魏宇杰沒有和同學們一起玩耍,而是坐在操場邊看物理書。“我其他科的成績還可以,但就是物理太差,所以想趁機補補。”魏宇杰的理想是考上延安的一所高中。
正在讀六年級的小靜學習成績一直很好,是個很要強的小女孩。父母身體不同程度殘疾,哥哥也受過傷,目前在讀大學。“家里為了供我們念書,借了很多高利貸。”提起這些,小靜傷心地哭了。“我就是希望能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好大學,讓我爸我媽能過上好日子。”
小靜的家庭情況,也引起了化學兼數學老師王麟的關注。王麟畢業于延安大學化工專業,2013年通過振興計劃考試進入學校工作,鄉鎮學校條件之艱苦超出了他的想象。“缺水,冬天要生火爐取暖,剛來的時候還要自己做飯,條件比我上小學的那會還艱苦。”在來學校之前,王麟在外地的一家企業上班,年薪十余萬。但他覺得,專心教育更能體現人生的價值。得知小靜的家庭情況后,王麟曾幾次聯系愛心企業和人士想為她尋求資助,最后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
“學校應該給孩子們統一一下校服,這樣孩子們會更有集體榮譽感。”一名初一的學生家長提醒李勇亮。統一校服也是李勇亮的一個心愿,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他卻發愁了很長時間。“對于城里的家庭來說,一身校服是個小事。但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卻是個負擔。尤其是那些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孩子,生活本來就很艱苦了。”
在采訪的過程中,華商報記者了解到,有很多是因為家人都在本地,孩子一個人去城里上學不方便,或者家庭情況不好,不得已將孩子留在石門上學。但也有很多家長是因為信任石門的教學質量,才將孩子轉過來的。“這里的條件雖然艱苦了一些,但是對于孩子學習來說還是有好處的。一方面我們相信學校的教學質量,一方面也考慮到在這樣的環境里,外界的誘惑少一些,孩子更能夠專心在學習上。”初一學生家長張女士說。
夫妻教師堅守基層 只能電話里給孩子輔導作業
“我剛來的那會,學校的生源還比較多。之前的初中和小學還是分開的,初中就有四五百人。當時初一年級就招了3個班,每班60多人。”在英語老師馬靜的形容里,那是一個有朝氣、有生機的熱鬧地方。
2005年,馬靜從陜師大畢業后,被定向分配到這所學校,轉眼已過去十余個年頭。如今,她和丈夫都在石門教書,在縣城一所小學上一年級的孩子要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孩子幼兒園的時候還好,沒有作業也不用管太多,F在上了一年級,有了家庭作業,老人們輔導不了,有時間了趕回去,很多時候只能在電話里給孩子輔導。”
石門學校的孩子從三年級就開始有了晚自習,各科老師要輪流輔導。“現在孩子少了,幾乎都是一對一的輔導。晚自習結束了,還要照看著讓孩子們都睡下。”每天教學生們知識,照看他們的生活,但自己孩子卻無暇顧及,也讓馬靜感到有些愧疚,“但是沒有辦法,你選擇了教育這個行業,就要對學生們負責”。
學生少了,相互之間競爭的積極性也在減弱,需要時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馬靜會給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幫他們每人制定一個較高一點的目標,不斷地激勵、鼓勵學生。
地處偏遠卻頻出佳績 升學率在全縣名列前茅
但就是這樣一所不起眼的偏遠鄉鎮學校卻頻出佳績。2016年6月份,在該校的13名初三畢業生中,10人考入了省、市重點高中,其中2人考進了延安中學的實驗班,2人考進宜川中學。這對于一所鄉鎮學校,算得上一件喜事了,甚至在甘泉縣,升學率也是佼佼者。“孩子在我們這里上學,家長幾乎不太用操心學習的事情。”李勇亮說。
甘泉縣教育局副局長張滿平告訴華商報記者,因地理位置的原因,石門轄區生源流失相對比較嚴重。生源雖然少,但石門的教風、學風都比較好,老師有敬業精神,在崗位上能認真負責,兢兢業業搞好基層教育。近幾年來,石門中考的成績在全縣四個中學里一直名列前茅,也十分難得。
教學出了成績,但是如何吸引生源過來,仍然是老師們頭疼的事情。比預想的好,在2016年秋季開學的時候,學校招到了12名初一學生,其中包括兩名從縣城特意轉回來的學生,這也給了老師們莫大的鼓勵和信心。
想辦法改善教學環境和質量 既要留住學生也要留住老師
學校有近60名學生住校,雖然宿舍寬敞足量,但是因為石門歷來缺水,之前建設的時候宿舍和教室都安裝了空調。“考慮到孩子們小,生火爐不安全,就采用空調取暖。”副校長張光清稱,教師是宿辦合一,采取生火爐取暖,要負責給孩子們燒日常用的熱水,“我們每個老師的爐子上都有一把大水壺”。
雖然生源少、條件差,但是作為基層教育,卻保障了農村孩子的就學問題,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今年8月份,李勇亮當上校長的第一件事,就是辦灶解決了老師們的吃飯問題。“我們這里的老師生活真的很辛苦,以前大多是幾個年輕老師在一起搭伙吃飯,在外面買飯既貴又單一。要想吸引更多的學生,首先是要穩住老師們的心。”
在老宿舍樓的前面,是一棟正在建的二層學生宿舍樓,預計明年完工。以前的多媒體教室只有1個能用,后來通過協調增加到3個;校園里安裝了乒乓球臺、羽毛球網,以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有特長的老師在擔任主課之外,負責孩子們的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每一個年級按標準該有的課程,學校都沒有落下。“相比于城里的孩子,這里的環境落后了很多,我們不想讓孩子們的教育再缺失太多。”雖然基層生源流失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石門的老師們仍然在盡力,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用心堅守住每一個孩子的“求學夢”。
華商報記者 賀秋平 文/圖
相關文章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