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期,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進行戰爭和生產等各項工作。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黨的指導下,力所能及地配合黨的各項工作,為保衛邊區、建設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學術界對邊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兒童這一群體的研究尚屬薄弱,本文擬對黨在邊區政權建設中進行的兒童動員作一研究。
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陜北成了中國革命的大本營。為了能在艱苦的環境下求得生存,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地人民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陜甘寧邊區各級政府的號召下,積極行動起來,配合中國共產黨開展了一系列力所能及的活動,為邊區革命事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積極開展擁軍優屬工作
中國共產黨在邊區實施的一系列政策,使邊區人民深深地懂得,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是為國家求生存,為民族求解放。邊區人民對自己的幸福生活,深知來之不易,他們積極響應邊區黨的號召,踴躍參軍。兒童們由于受年齡的限制,不能從事行軍打仗,但他們在力所能及地幫助紅軍。兒童們動員起來,利用各種形式來慰勞軍隊,例如在放羊、放牛及閑暇時拿起羊毛打手套,慰勞紅軍。“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大人要救國,小孩也要救國。大人要慰勞,小孩也要慰勞。”1936年5月,延川縣寓居區的婦女兒童聽說東征紅軍勝利會師,“大家熱烈地即發動全區男女進行慰勞紅軍,凡是紅軍駐在附近的,兒童分組分班給紅軍拾柴火,并協同婦女收集許多食品去慰勞紅軍,同時他們又與紅軍部隊開了慶祝紅軍東征勝利及追悼東征死難烈士聯合大會,又拿了許多東西到會場慰勞。”兒童們除了自己擁軍外,還鼓勵他們的父母給八路軍做鞋穿,還積極地鼓動他們的家人參軍。他們的擁軍熱情深深地感動與鼓舞著軍隊的戰士們的參戰熱情。
由于邊區成年男子的參軍,婦女們開始走出家門,承擔起了生產的任務。為了盡量地減輕紅軍家屬們的負擔,兒童們在黨的號召下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長期的募捐及幫助紅軍家屬的活動。如在1936年,“望瑤市(即瓦窯堡)第四區第二鄉在舊歷年前動員了許多兒童爭先恐后地募捐慰勞紅軍家屬,結果3天內就募到了大洋8元,豬羊肉60余斤,其他如粉條、面、豆腐等也募集了一大堆,都分給了紅軍家屬。紅軍家屬非常歡喜。”同時,兒童們積極開展了“禮拜六活動”。每逢星期六大家都熱烈參加“優紅禮拜六”工作,深入到紅軍家屬家進行慰勞,給紅軍家屬砍柴挑水拾糞,讓紅軍家屬感到家人參軍是光榮的。如“黨校工會在周日派了一批學生到離校十幾里路的高莊和楊莊去優待紅軍家屬,幫助他們鋤地,紅軍家屬非常歡迎,老頭兒和老婆高興得不得了,甚至流下了快樂的淚。燒開水給孩子們喝,做稀飯給孩子們吃。過去的紅軍家屬受團匪的壓迫,他們從來不敢說是紅軍的家屬,以后紅軍來了也不敢說實話,這是因為不了解紅軍。”經過學生的宣傳與實際行動,他們的心結打開了,感到作為紅軍家屬是光榮的。
延安北區三鄉丁莊張起財在列寧小學念書,因為他在學校受了很好的教育,了解了優紅工作的重要,同時也知道是自己應盡的義務,所以回家后就召集了該村的兒童來給紅軍家屬挑水砍柴,幫助紅屬。張起財的母親曾經阻止他不要這樣做,他立即向母親解釋,此后他的母親也不再阻止他們做優待紅屬工作了。張起財放假回家經常領導本村的兒童給紅屬砍柴挑水,尤其是在春耕運動中,給紅軍家屬積下肥料三四堆,準備給紅屬肥地,他受到當地群眾的一致夸獎。
積極參加生產勞動
邊區的青壯年紛紛參軍,使得社會生產中缺少了勞動力。這時候,兒童們積極投入到生產中來,幫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正如當時《兒童春耕歌》所唱:“春耕運動真不差,十歲娃娃也參加。莫說娃娃年齡小,做起事來幫忙大。收成要好要有肥,羊糞牛糞和草灰。娃娃早起拾了糞,送到地里積成堆。拾糞每天起得早,堆到地里做肥料。分村分組來比賽,各個條件要做到。娃娃笑來娃娃跳,娃娃興趣真正高。挨家挨戶做宣傳,造成春耕的熱潮。春耕運動做得好,抗日紅軍吃得飽。保護我們有土地,賣國賊子都趕跑。”這首兒歌生動地展示了邊區兒童參加勞動的畫面。
清澗縣高杰村列寧小學教員看了《紅色中華報》第251期、254期關于春耕運動的社論后,便將該校學生召集起來,組織了9個學習小組,每組7人,每組各舉組長一人,又開了一個組長聯系會議,根據教育勞動的原則,每人做工半小時,為抗日前線增添給養及減輕家庭的負擔。除了禮拜六幫助紅軍家屬外,星期日也不許休息,給自己家庭幫助工作,以增加生產力量。
安定南區一鄉廣大兒童經過區救會及其鄉俱樂部的宣傳后,煥發出積極性,他們自己倡議建立村與村、個人與個人的沖鋒競賽,每日在田野間爭先恐后地積攢肥料,不到幾日便積攢了800余斤。對這一成績,他們還感到不足,表示要繼續努力,使春耕肥料充足,增加收成,爭取成為全區的模范。
春耕中的模范兒童、盤龍區第六鄉的兒童自開始春季工作以來,建立了公共肥料所,采取競賽的辦法,積極完成積攢肥料的任務。他們早出晚歸,東奔西走地拾撿糞肥,使該鄉春耕增加肥料一萬斤有余。一個13歲的兒童,拾糞3000余斤,他說:“誰講我們不能配合抗戰,增加肥料多打糧也是供給抗日軍的,這就是我們幫助抗日軍的工作呀!”
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陜北成了中國革命的大本營。為了能在艱苦的環境下求得生存,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地人民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陜甘寧邊區各級政府的號召下,積極行動起來,配合中國共產黨開展了一系列力所能及的活動,為邊區革命事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積極開展擁軍優屬工作
中國共產黨在邊區實施的一系列政策,使邊區人民深深地懂得,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是為國家求生存,為民族求解放。邊區人民對自己的幸福生活,深知來之不易,他們積極響應邊區黨的號召,踴躍參軍。兒童們由于受年齡的限制,不能從事行軍打仗,但他們在力所能及地幫助紅軍。兒童們動員起來,利用各種形式來慰勞軍隊,例如在放羊、放牛及閑暇時拿起羊毛打手套,慰勞紅軍。“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大人要救國,小孩也要救國。大人要慰勞,小孩也要慰勞。”1936年5月,延川縣寓居區的婦女兒童聽說東征紅軍勝利會師,“大家熱烈地即發動全區男女進行慰勞紅軍,凡是紅軍駐在附近的,兒童分組分班給紅軍拾柴火,并協同婦女收集許多食品去慰勞紅軍,同時他們又與紅軍部隊開了慶祝紅軍東征勝利及追悼東征死難烈士聯合大會,又拿了許多東西到會場慰勞。”兒童們除了自己擁軍外,還鼓勵他們的父母給八路軍做鞋穿,還積極地鼓動他們的家人參軍。他們的擁軍熱情深深地感動與鼓舞著軍隊的戰士們的參戰熱情。
由于邊區成年男子的參軍,婦女們開始走出家門,承擔起了生產的任務。為了盡量地減輕紅軍家屬們的負擔,兒童們在黨的號召下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長期的募捐及幫助紅軍家屬的活動。如在1936年,“望瑤市(即瓦窯堡)第四區第二鄉在舊歷年前動員了許多兒童爭先恐后地募捐慰勞紅軍家屬,結果3天內就募到了大洋8元,豬羊肉60余斤,其他如粉條、面、豆腐等也募集了一大堆,都分給了紅軍家屬。紅軍家屬非常歡喜。”同時,兒童們積極開展了“禮拜六活動”。每逢星期六大家都熱烈參加“優紅禮拜六”工作,深入到紅軍家屬家進行慰勞,給紅軍家屬砍柴挑水拾糞,讓紅軍家屬感到家人參軍是光榮的。如“黨校工會在周日派了一批學生到離校十幾里路的高莊和楊莊去優待紅軍家屬,幫助他們鋤地,紅軍家屬非常歡迎,老頭兒和老婆高興得不得了,甚至流下了快樂的淚。燒開水給孩子們喝,做稀飯給孩子們吃。過去的紅軍家屬受團匪的壓迫,他們從來不敢說是紅軍的家屬,以后紅軍來了也不敢說實話,這是因為不了解紅軍。”經過學生的宣傳與實際行動,他們的心結打開了,感到作為紅軍家屬是光榮的。
延安北區三鄉丁莊張起財在列寧小學念書,因為他在學校受了很好的教育,了解了優紅工作的重要,同時也知道是自己應盡的義務,所以回家后就召集了該村的兒童來給紅軍家屬挑水砍柴,幫助紅屬。張起財的母親曾經阻止他不要這樣做,他立即向母親解釋,此后他的母親也不再阻止他們做優待紅屬工作了。張起財放假回家經常領導本村的兒童給紅屬砍柴挑水,尤其是在春耕運動中,給紅軍家屬積下肥料三四堆,準備給紅屬肥地,他受到當地群眾的一致夸獎。
積極參加生產勞動
邊區的青壯年紛紛參軍,使得社會生產中缺少了勞動力。這時候,兒童們積極投入到生產中來,幫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正如當時《兒童春耕歌》所唱:“春耕運動真不差,十歲娃娃也參加。莫說娃娃年齡小,做起事來幫忙大。收成要好要有肥,羊糞牛糞和草灰。娃娃早起拾了糞,送到地里積成堆。拾糞每天起得早,堆到地里做肥料。分村分組來比賽,各個條件要做到。娃娃笑來娃娃跳,娃娃興趣真正高。挨家挨戶做宣傳,造成春耕的熱潮。春耕運動做得好,抗日紅軍吃得飽。保護我們有土地,賣國賊子都趕跑。”這首兒歌生動地展示了邊區兒童參加勞動的畫面。
清澗縣高杰村列寧小學教員看了《紅色中華報》第251期、254期關于春耕運動的社論后,便將該校學生召集起來,組織了9個學習小組,每組7人,每組各舉組長一人,又開了一個組長聯系會議,根據教育勞動的原則,每人做工半小時,為抗日前線增添給養及減輕家庭的負擔。除了禮拜六幫助紅軍家屬外,星期日也不許休息,給自己家庭幫助工作,以增加生產力量。
安定南區一鄉廣大兒童經過區救會及其鄉俱樂部的宣傳后,煥發出積極性,他們自己倡議建立村與村、個人與個人的沖鋒競賽,每日在田野間爭先恐后地積攢肥料,不到幾日便積攢了800余斤。對這一成績,他們還感到不足,表示要繼續努力,使春耕肥料充足,增加收成,爭取成為全區的模范。
春耕中的模范兒童、盤龍區第六鄉的兒童自開始春季工作以來,建立了公共肥料所,采取競賽的辦法,積極完成積攢肥料的任務。他們早出晚歸,東奔西走地拾撿糞肥,使該鄉春耕增加肥料一萬斤有余。一個13歲的兒童,拾糞3000余斤,他說:“誰講我們不能配合抗戰,增加肥料多打糧也是供給抗日軍的,這就是我們幫助抗日軍的工作呀!”
相關文章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