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貞追憶父親劉志丹
2014-11-19 09:14:14 作者:未知 來源: 網友評論 0 條
新華網陜西頻道6月10日電(記者段博)劉志丹犧牲時,劉力貞只有6歲,但父親的品質影響了她一生。"做對人民有益的人",是劉家后代追求的目標。建黨90周年之際,劉力貞向記者講述父親劉志丹和她的故事。
短暫團聚
劉志丹是陜北紅軍和蘇區的主要創建人之一。1936年犧牲時年僅33歲。毛澤東為他題詞:群眾領袖,人民英雄。
劉力貞印象中的父親總是在外忙碌、打仗。"父親回家的時間很少。在甘肅南梁根據地,全家有過短暫團聚。那年我4歲。"
1931年10月,劉志丹和謝子長等組建西北反帝同盟軍,后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開辟以照金、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蘇區。1934年2月至4月,劉志丹指揮部隊挫敗了國民黨軍對陜甘邊蘇區的第一次"圍剿",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革命根據地。
劉志丹的夫人同桂榮在劉志丹影響下參加了革命,做一些根據地婦女組織工作和后勤工作。
談起在根據地時家人團聚,年逾八旬的劉力貞臉上洋溢著幸福。她說:"那時南梁根據地小孩子很少,我經常在蒿草地里抓螞蚱。我媽媽學會了裁剪,給紅軍戰士做被服,洗衣服。大家叫我媽劉大嫂,把父親叫劉大哥。那段日子非?鞓。"
陜北、陜甘邊蘇區三次反"圍剿"斗爭勝利后,兩塊蘇區連成一片,成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紅軍長征之后的落腳點。
1936年3月,劉志丹率紅28軍東渡黃河到山西打通抗日道路。4月14日,中陽縣三交鎮戰斗中,劉志丹不幸中彈犧牲。為紀念他,中共中央和陜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將保安縣改名為志丹縣。
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曾用大量筆墨介紹劉志丹的故事。其中有這樣一段提到女兒劉力貞:"在保安,我遇到了他的遺孀和孩子,一個漂亮的6歲小孩。紅軍為她特制了一套軍裝;她扎著軍官皮帶,帽子上戴著紅星,那里人人喜歡她,她像個小元帥。"
80多歲的劉力貞和丈夫張光住在西安。家里陳設簡單,地板材質是上世紀90年代常用的水磨石,墻上掛著劉志丹的畫像。
文章留存
劉志丹1903年生于陜西保安縣。青少年時期,目睹家鄉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景象,他萌發了改造社會、復興中華的愿望。
劉志丹曾就讀于陜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擔任過學生會主席,組織領導學生運動。1924年,劉志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劉志丹受黨指派進入黃埔軍校第4期學習。1926年秋,他畢業后參加北伐戰爭。
1923年前后,劉志丹以本名劉景桂署名,在雜志《榆林之花》上發表散文《我的母親》《萬惡的狂風》《春天的榆林》!队芰种ā酚僧敃r在榆林中學任語文教員的王森然及同校教師和社會賢達共同創辦。
從1949年起,得知劉志丹曾有文章發表卻未見蹤跡,他的親屬開始尋找《榆林之花》。這一找,用了60年時間。
2009年夏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榆林中學一位老教師的后人道出家中保存著當年的刊物。在后來找到的兩本《榆林之花》上,有署名"劉景桂"的《春天的榆林》和《我的母親》兩篇文章。王森然保存著《萬惡的狂風》一文。
劉力貞和張光認真研讀了三篇文章,感慨萬千。張光是陜西日報社原總編輯,他說:"從這三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中學時的劉志丹對學習十分用心。他的文字中處處透出對祖國一草一木的熱愛。他喜愛大自然,有著深厚的黃土情,很講人情,注重親情。"
張光說:"從文章中可以看出,父親懷有善心,胸懷豁達。他總是把事物和情景結合起來,從事物相輔相成中看待事物發展。"
女兒行醫
與父親戎馬倥傯的經歷不同,劉力貞終身與醫學相伴。
"小時候,根據地缺醫少藥,許多人犧牲了。我的哥哥、弟弟都在不到一歲時就夭折了,家里孩子只養活了我一個。"兒時的經歷從客觀上影響了劉力貞的人生選擇。
1937年,劉力貞回到延安上學讀書。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百廢待興,需要大量專門人才。我一直有學醫的愿望。"劉力貞進入中國醫科大學學習。大學畢業后,上海第一醫學院選拔研究生,劉力貞以優異的成績被選中。后來,劉力貞又學習中醫。
上世紀60年代,陜西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災,省里要派一支醫療隊到重災區米脂縣巡回醫療。當時劉力貞身患結核病,經常發低燒,但她說:"我要去那里,那兒有我的根。我是劉志丹的女兒,是父親讓我這樣做的!"
劉志丹給女兒取名"劉力真"。上學后,她曾用過"劉麗真"的名字。"革命戰爭年代,女孩子不喜歡花花草草。我更喜歡父親取的'劉力真',所以又改回這個'力'字。"后來由于筆誤,"劉力真"被寫為"劉力貞"。"將錯就錯,這三個字沿用到現在。"她笑著說。
劉力貞淡泊名利,她說:"愿意為人民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只要有機會解除病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人生價值。"
她和丈夫要求子女和后輩"做端正的、能夠自食其力、大寫的人。"(完)
短暫團聚
劉志丹是陜北紅軍和蘇區的主要創建人之一。1936年犧牲時年僅33歲。毛澤東為他題詞:群眾領袖,人民英雄。
劉力貞印象中的父親總是在外忙碌、打仗。"父親回家的時間很少。在甘肅南梁根據地,全家有過短暫團聚。那年我4歲。"
1931年10月,劉志丹和謝子長等組建西北反帝同盟軍,后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開辟以照金、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蘇區。1934年2月至4月,劉志丹指揮部隊挫敗了國民黨軍對陜甘邊蘇區的第一次"圍剿",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革命根據地。
劉志丹的夫人同桂榮在劉志丹影響下參加了革命,做一些根據地婦女組織工作和后勤工作。
談起在根據地時家人團聚,年逾八旬的劉力貞臉上洋溢著幸福。她說:"那時南梁根據地小孩子很少,我經常在蒿草地里抓螞蚱。我媽媽學會了裁剪,給紅軍戰士做被服,洗衣服。大家叫我媽劉大嫂,把父親叫劉大哥。那段日子非?鞓。"
陜北、陜甘邊蘇區三次反"圍剿"斗爭勝利后,兩塊蘇區連成一片,成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紅軍長征之后的落腳點。
1936年3月,劉志丹率紅28軍東渡黃河到山西打通抗日道路。4月14日,中陽縣三交鎮戰斗中,劉志丹不幸中彈犧牲。為紀念他,中共中央和陜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將保安縣改名為志丹縣。
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曾用大量筆墨介紹劉志丹的故事。其中有這樣一段提到女兒劉力貞:"在保安,我遇到了他的遺孀和孩子,一個漂亮的6歲小孩。紅軍為她特制了一套軍裝;她扎著軍官皮帶,帽子上戴著紅星,那里人人喜歡她,她像個小元帥。"
80多歲的劉力貞和丈夫張光住在西安。家里陳設簡單,地板材質是上世紀90年代常用的水磨石,墻上掛著劉志丹的畫像。
文章留存
劉志丹1903年生于陜西保安縣。青少年時期,目睹家鄉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景象,他萌發了改造社會、復興中華的愿望。
劉志丹曾就讀于陜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擔任過學生會主席,組織領導學生運動。1924年,劉志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劉志丹受黨指派進入黃埔軍校第4期學習。1926年秋,他畢業后參加北伐戰爭。
1923年前后,劉志丹以本名劉景桂署名,在雜志《榆林之花》上發表散文《我的母親》《萬惡的狂風》《春天的榆林》!队芰种ā酚僧敃r在榆林中學任語文教員的王森然及同校教師和社會賢達共同創辦。
從1949年起,得知劉志丹曾有文章發表卻未見蹤跡,他的親屬開始尋找《榆林之花》。這一找,用了60年時間。
2009年夏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榆林中學一位老教師的后人道出家中保存著當年的刊物。在后來找到的兩本《榆林之花》上,有署名"劉景桂"的《春天的榆林》和《我的母親》兩篇文章。王森然保存著《萬惡的狂風》一文。
劉力貞和張光認真研讀了三篇文章,感慨萬千。張光是陜西日報社原總編輯,他說:"從這三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中學時的劉志丹對學習十分用心。他的文字中處處透出對祖國一草一木的熱愛。他喜愛大自然,有著深厚的黃土情,很講人情,注重親情。"
張光說:"從文章中可以看出,父親懷有善心,胸懷豁達。他總是把事物和情景結合起來,從事物相輔相成中看待事物發展。"
女兒行醫
與父親戎馬倥傯的經歷不同,劉力貞終身與醫學相伴。
"小時候,根據地缺醫少藥,許多人犧牲了。我的哥哥、弟弟都在不到一歲時就夭折了,家里孩子只養活了我一個。"兒時的經歷從客觀上影響了劉力貞的人生選擇。
1937年,劉力貞回到延安上學讀書。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百廢待興,需要大量專門人才。我一直有學醫的愿望。"劉力貞進入中國醫科大學學習。大學畢業后,上海第一醫學院選拔研究生,劉力貞以優異的成績被選中。后來,劉力貞又學習中醫。
上世紀60年代,陜西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災,省里要派一支醫療隊到重災區米脂縣巡回醫療。當時劉力貞身患結核病,經常發低燒,但她說:"我要去那里,那兒有我的根。我是劉志丹的女兒,是父親讓我這樣做的!"
劉志丹給女兒取名"劉力真"。上學后,她曾用過"劉麗真"的名字。"革命戰爭年代,女孩子不喜歡花花草草。我更喜歡父親取的'劉力真',所以又改回這個'力'字。"后來由于筆誤,"劉力真"被寫為"劉力貞"。"將錯就錯,這三個字沿用到現在。"她笑著說。
劉力貞淡泊名利,她說:"愿意為人民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只要有機會解除病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人生價值。"
她和丈夫要求子女和后輩"做端正的、能夠自食其力、大寫的人。"(完)
關鍵詞:父親 投稿郵箱:464001842@qq.com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