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記者 王帥)萬花山位于延安市西南10公里的杜甫川,是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鄉,中國四大牡丹原生地之一。1939年和1940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林伯渠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兩次徒步到萬花山觀賞牡丹,毛主席說:“這是我們民族的財富,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待全國解放后,我們可以在這里修建公園、療養院,作為勞動人民休息、游玩、娛樂的場所。”萬花山,是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首次論述旅游的地方(依據萬花山景區資料)!
“黨內一枝筆,紅軍書法家”舒同題字木蘭陵園“木蘭詩”
萬花山的木蘭陵園木蘭陵園復修于1984年。木蘭陵園陵前的第二級石階上題寫了“木蘭詩”三個大字。題字由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屆主席舒同所提寫。舒同,字文藻,又名宜祿舒同,生于1905年11月25日,逝于1998年5月27日,原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陜西省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任主席、名譽主席,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被毛澤東稱贊為“黨內一枝筆,紅軍書法家”。
花木蘭確有其人京劇越劇豫劇花木蘭均自稱:延安府人氏
花木蘭的故事,傳誦了一千五百多年,有人認為她只是文學虛構的人物而已。但從唐代起,就有諸多詩人題詩歌頌花木蘭。如白居易的《戲題木蘭花》,杜牧的《木蘭廟》。宋代《太平寰宇記》以及1980年發現的鮮卑室真君4年(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都印證了花木蘭確有其人。說木蘭是鮮卑族人,隨父到河套的。
元人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征》云:“其所據之地域為河套……延安郡。”就是在著名豫劇大師常香玉所主演1956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成電影的河南豫劇《花木蘭》中,花木蘭在從軍的路上向相遇的從征伙伴自我介紹時,就明確地說,她是延安府尚義村人。其實在解放前后一些著名的劇作家在他們所創作的戲劇中,不論京劇、越劇、河北梆子均稱花木蘭系延安府人氏。
豫劇《花木蘭》所提到的延安府尚義村,就是今延安市的花源屯村,位于延安西南杜甫川;ㄔ赐痛迕鎸σ蛔5萬畝野生牡丹,為中國牡丹原生種之一,有“天下牡丹之宗”稱號的萬花山。山上建有木蘭陵園,還有最高一層繞山而筑的木蘭墓,山頂上有傳說為木蘭跑馬習武的跑馬梁。
木蘭從軍發生在北魏時期《木蘭辭》佐證木蘭故里在延安
《木蘭辭》產生于北魏,北魏屬鮮卑族政權,與北方其他少數民族發生了多年戰爭,后統一中國北方,統治了171年!赌咎m辭》中提到的“可汗大點兵”,“可汗問所欲”,其可汗為古代鮮卑、蒙古、柔然、突厥等民族最高統治者的稱號!赌咎m辭》中的可汗就是北魏的太武皇帝拓跋燾。而“黑山”、“燕山”等地,皆為北魏與柔然族交戰的戰場,這也就說明了花木蘭是北魏時期的一位傳奇女英雄。
而鮮卑族有曾當過軍人的“世代為軍戶”的制度,這才有了《木蘭辭》上的“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還有“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等句子,正好符合花木蘭從延安出發奔赴黃河延水關,騎馬一日可達的真實情景。詩中提到的東市、南市、北市、西市,都與延安歷史和現在的街道稱呼變遷相吻合。
《木蘭辭》為典型的北朝樂府民歌,也證明了木蘭從軍的故事應屬北魏時期。這和其他幾個木蘭故里,虞城的木蘭故事發生在隋末,亳州發生在西漢的說法相矛盾。詩中“可汗”的稱謂,以及黑山、燕山都和隋、西漢缺乏密切的聯系,所以從木蘭故事產生的時代來考證木蘭故里,北魏應是一個標尺。
“黨內一枝筆,紅軍書法家”舒同題字木蘭陵園“木蘭詩”
萬花山的木蘭陵園木蘭陵園復修于1984年。木蘭陵園陵前的第二級石階上題寫了“木蘭詩”三個大字。題字由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屆主席舒同所提寫。舒同,字文藻,又名宜祿舒同,生于1905年11月25日,逝于1998年5月27日,原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陜西省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任主席、名譽主席,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被毛澤東稱贊為“黨內一枝筆,紅軍書法家”。
花木蘭確有其人京劇越劇豫劇花木蘭均自稱:延安府人氏
花木蘭的故事,傳誦了一千五百多年,有人認為她只是文學虛構的人物而已。但從唐代起,就有諸多詩人題詩歌頌花木蘭。如白居易的《戲題木蘭花》,杜牧的《木蘭廟》。宋代《太平寰宇記》以及1980年發現的鮮卑室真君4年(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都印證了花木蘭確有其人。說木蘭是鮮卑族人,隨父到河套的。
元人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征》云:“其所據之地域為河套……延安郡。”就是在著名豫劇大師常香玉所主演1956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成電影的河南豫劇《花木蘭》中,花木蘭在從軍的路上向相遇的從征伙伴自我介紹時,就明確地說,她是延安府尚義村人。其實在解放前后一些著名的劇作家在他們所創作的戲劇中,不論京劇、越劇、河北梆子均稱花木蘭系延安府人氏。
豫劇《花木蘭》所提到的延安府尚義村,就是今延安市的花源屯村,位于延安西南杜甫川;ㄔ赐痛迕鎸σ蛔5萬畝野生牡丹,為中國牡丹原生種之一,有“天下牡丹之宗”稱號的萬花山。山上建有木蘭陵園,還有最高一層繞山而筑的木蘭墓,山頂上有傳說為木蘭跑馬習武的跑馬梁。
木蘭從軍發生在北魏時期《木蘭辭》佐證木蘭故里在延安
《木蘭辭》產生于北魏,北魏屬鮮卑族政權,與北方其他少數民族發生了多年戰爭,后統一中國北方,統治了171年!赌咎m辭》中提到的“可汗大點兵”,“可汗問所欲”,其可汗為古代鮮卑、蒙古、柔然、突厥等民族最高統治者的稱號!赌咎m辭》中的可汗就是北魏的太武皇帝拓跋燾。而“黑山”、“燕山”等地,皆為北魏與柔然族交戰的戰場,這也就說明了花木蘭是北魏時期的一位傳奇女英雄。
而鮮卑族有曾當過軍人的“世代為軍戶”的制度,這才有了《木蘭辭》上的“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還有“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等句子,正好符合花木蘭從延安出發奔赴黃河延水關,騎馬一日可達的真實情景。詩中提到的東市、南市、北市、西市,都與延安歷史和現在的街道稱呼變遷相吻合。
《木蘭辭》為典型的北朝樂府民歌,也證明了木蘭從軍的故事應屬北魏時期。這和其他幾個木蘭故里,虞城的木蘭故事發生在隋末,亳州發生在西漢的說法相矛盾。詩中“可汗”的稱謂,以及黑山、燕山都和隋、西漢缺乏密切的聯系,所以從木蘭故事產生的時代來考證木蘭故里,北魏應是一個標尺。
關鍵詞:花木蘭 投稿郵箱:464001842@qq.com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