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國海:站在哈佛講臺的榆林農民
2012-05-05 14:03:52 作者:未知 來源: 網友評論 0 條
“作為一個普通的棗農,能夠站在哈佛大學的講堂,自己做夢也沒有想到!這是我一生的驕傲。”提起不久前在哈佛大學演講的事,剛從美國回來的清澗縣農民惠國海依然抑制不住心里的興奮。11月22日,清澗縣棗農惠國海第一次走出國門,赴美國哈佛大學參加農業食品論壇,中國農民代表參加此種會議尚屬首次。在世界頂尖學府哈佛大學的講臺上,這位來自榆林的農民,用清澗方言向100多位與會代表介紹了他科學種棗致富的情況,博得陣陣掌聲。
紅棗事業,惠國海一生的追求
操著一口濃郁清澗方言的惠國海說:“因為我們說的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非常熟悉,沒啥緊張的。只是我的陜北話讓給我們當翻譯的中國留學生有些費力。”
惠國海是清澗縣雙廟河鄉人,生在黃河邊、長在黃河邊,紅棗是鄉親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和重要食物,按照傳統的作務方式,紅棗的生產效益并不高。他家有8口人,十幾年前辛勤勞作一年收入也僅1萬多元,而他既要贍養老人,又要供孩子讀書,日子過得十分緊巴。
為改變自己家境貧困的現狀,他開始尋求致富的路子。2000年,惠國海在縣林業局貸款8萬元,自己東挪西借籌到10萬元,在李家塔鎮高柳樹村承包土地50畝,建起矮化密植紅棗基地,他成為清澗大戶承包辦基地的先行者。同時,他還在雙廟河鄉賀家畔村建起沙地棗園40畝。由于紅棗品種和管理技術的問題,幾年下來,棗樹長了3米多高,但結果少、產量低、品質差。
他反思發現要提高紅棗產量,選育適宜本地生長的優良品種是關鍵;輫U垇砜h林業局和科技局的紅棗專家親臨棗園指導,幾年來他跑遍全國各地產棗區,在河北、新疆等地引進22個品種,把自己的棗園做科研示范。經過六七年的試驗,選中駿棗、金昌一號、蛤蟆棗等適宜在自己棗園生長的精品紅棗。
到2005年,他一算賬,6年投入18.5萬元,總收入才7.5萬元,虧損11萬元,陷入傾家蕩產的困境。“親戚朋友都開始埋怨我,勸我不要再做無用功,但是我不想放棄,不想半途而廢。”
依靠科技,創紅棗發展新途徑
經過幾年實踐,讓他深知按照傳統作業方式,紅棗的生產效益是無法提高的。為此,他下定決心要在紅棗科技上做文章,挖掉山區農業靠天吃飯的“窮根”。
他報名參加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清澗舉辦的紅棗栽培技術培訓班。2007年,他專程請西農專家到自家棗園指導。專家發現了制約紅棗產量的原因是樹體結構不合理,水肥管理不科學,追施化肥過多,缺乏有機肥,病蟲害發生嚴重。在專家的指導下,一年下來他的棗園就見效明顯,所產紅棗個大肉厚,產量提高了幾倍,質量極佳,頗受客戶歡迎,一上市就一搶而空。僅高柳樹村的50畝棗園收入就達20萬元,畝收入4000元,是前3年總收入的兩倍多。2008年,針對紅棗成熟期陰雨裂果問題,他又跑去向專家“取經”,搭建了簡單的防雨棚。雖然紅棗成熟時陰雨不斷,但他家棗園裂果很少,收入30萬元,平均畝收入6000元。今年,他對棗園的防雨棚又進行了改造,搭建了固定防雨設施和紅棗智能烘房,減少了裂果損失,提高了效益,他家棗園收入50萬元。
惠國海不僅有思想、有見識,而且敢想敢干。2009年,清澗縣委、縣政府大力鼓勵農民承包土地建設紅棗科技示范基地,他一下子承包了500畝土地,投資100多萬元在縣城筆架山上建起清澗規模最大的山地棗園,全部實行滴灌澆水。說起他承包的500畝棗園,惠國海滿懷信心地說:“爭取在3年后讓棗園見效,5年后見利。”
滿腔熱血,對事業充滿了信心
“能站在哈佛大學講臺上演講真是不簡單,給我們家鄉人長了臉。”聽到這話惠國海心里很自豪,“按照演講的規定我們每人上去只講5分鐘,一上臺就滔滔不絕地開始講,沒想到就講了10分鐘。盡管我不懂英文,但從觀眾的表情和一次又一次響起的熱烈掌聲中,我能感覺到我的演講是成功的。”
通過此次參加美國農業與食品論壇活動,使他看到清澗紅棗產業發展的美好前景。他將繼續在紅棗科技投入和產品營銷上下功夫,發揮好基地建設示范帶頭作用,帶領家鄉棗農一起致富。明年他準備采用“公司+農戶”形式,對輻射5個村子的“十里香”紅棗示范園的1000多畝紅棗林地的修剪、施肥、打藥、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做到規范統一管理。對高柳樹村紅棗基地附近的180畝紅棗林地進行承包和棗樹嫁接,擴大基地規模,提高基地紅棗產量和經濟效益。在李家塔鎮建3個儲量達15萬噸的紅棗冷鮮庫和在清澗縣城開設紅棗經營門市。
背景鏈接:
今年11月,哈佛大學教授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孫武學率農業科學家和農業科技服務受益者團組赴美國參加農業與食品論壇,這一論壇是美國個人與公共、科技與消費者食品政策委員會的第十七屆年會。今年的主題是未來糧食系統的發展及如何實現,參會者多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代表。中國農民代表參會尚屬首次。
紅棗事業,惠國海一生的追求
操著一口濃郁清澗方言的惠國海說:“因為我們說的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非常熟悉,沒啥緊張的。只是我的陜北話讓給我們當翻譯的中國留學生有些費力。”
惠國海是清澗縣雙廟河鄉人,生在黃河邊、長在黃河邊,紅棗是鄉親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和重要食物,按照傳統的作務方式,紅棗的生產效益并不高。他家有8口人,十幾年前辛勤勞作一年收入也僅1萬多元,而他既要贍養老人,又要供孩子讀書,日子過得十分緊巴。
為改變自己家境貧困的現狀,他開始尋求致富的路子。2000年,惠國海在縣林業局貸款8萬元,自己東挪西借籌到10萬元,在李家塔鎮高柳樹村承包土地50畝,建起矮化密植紅棗基地,他成為清澗大戶承包辦基地的先行者。同時,他還在雙廟河鄉賀家畔村建起沙地棗園40畝。由于紅棗品種和管理技術的問題,幾年下來,棗樹長了3米多高,但結果少、產量低、品質差。
他反思發現要提高紅棗產量,選育適宜本地生長的優良品種是關鍵;輫U垇砜h林業局和科技局的紅棗專家親臨棗園指導,幾年來他跑遍全國各地產棗區,在河北、新疆等地引進22個品種,把自己的棗園做科研示范。經過六七年的試驗,選中駿棗、金昌一號、蛤蟆棗等適宜在自己棗園生長的精品紅棗。
到2005年,他一算賬,6年投入18.5萬元,總收入才7.5萬元,虧損11萬元,陷入傾家蕩產的困境。“親戚朋友都開始埋怨我,勸我不要再做無用功,但是我不想放棄,不想半途而廢。”
依靠科技,創紅棗發展新途徑
經過幾年實踐,讓他深知按照傳統作業方式,紅棗的生產效益是無法提高的。為此,他下定決心要在紅棗科技上做文章,挖掉山區農業靠天吃飯的“窮根”。
他報名參加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清澗舉辦的紅棗栽培技術培訓班。2007年,他專程請西農專家到自家棗園指導。專家發現了制約紅棗產量的原因是樹體結構不合理,水肥管理不科學,追施化肥過多,缺乏有機肥,病蟲害發生嚴重。在專家的指導下,一年下來他的棗園就見效明顯,所產紅棗個大肉厚,產量提高了幾倍,質量極佳,頗受客戶歡迎,一上市就一搶而空。僅高柳樹村的50畝棗園收入就達20萬元,畝收入4000元,是前3年總收入的兩倍多。2008年,針對紅棗成熟期陰雨裂果問題,他又跑去向專家“取經”,搭建了簡單的防雨棚。雖然紅棗成熟時陰雨不斷,但他家棗園裂果很少,收入30萬元,平均畝收入6000元。今年,他對棗園的防雨棚又進行了改造,搭建了固定防雨設施和紅棗智能烘房,減少了裂果損失,提高了效益,他家棗園收入50萬元。
惠國海不僅有思想、有見識,而且敢想敢干。2009年,清澗縣委、縣政府大力鼓勵農民承包土地建設紅棗科技示范基地,他一下子承包了500畝土地,投資100多萬元在縣城筆架山上建起清澗規模最大的山地棗園,全部實行滴灌澆水。說起他承包的500畝棗園,惠國海滿懷信心地說:“爭取在3年后讓棗園見效,5年后見利。”
滿腔熱血,對事業充滿了信心
“能站在哈佛大學講臺上演講真是不簡單,給我們家鄉人長了臉。”聽到這話惠國海心里很自豪,“按照演講的規定我們每人上去只講5分鐘,一上臺就滔滔不絕地開始講,沒想到就講了10分鐘。盡管我不懂英文,但從觀眾的表情和一次又一次響起的熱烈掌聲中,我能感覺到我的演講是成功的。”
通過此次參加美國農業與食品論壇活動,使他看到清澗紅棗產業發展的美好前景。他將繼續在紅棗科技投入和產品營銷上下功夫,發揮好基地建設示范帶頭作用,帶領家鄉棗農一起致富。明年他準備采用“公司+農戶”形式,對輻射5個村子的“十里香”紅棗示范園的1000多畝紅棗林地的修剪、施肥、打藥、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做到規范統一管理。對高柳樹村紅棗基地附近的180畝紅棗林地進行承包和棗樹嫁接,擴大基地規模,提高基地紅棗產量和經濟效益。在李家塔鎮建3個儲量達15萬噸的紅棗冷鮮庫和在清澗縣城開設紅棗經營門市。
背景鏈接:
今年11月,哈佛大學教授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孫武學率農業科學家和農業科技服務受益者團組赴美國參加農業與食品論壇,這一論壇是美國個人與公共、科技與消費者食品政策委員會的第十七屆年會。今年的主題是未來糧食系統的發展及如何實現,參會者多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代表。中國農民代表參會尚屬首次。
關鍵詞:榆林 投稿郵箱:464001842@qq.com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