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期的延安
2012-04-29 22:16:40 作者:中國延安.com 來源: 網友評論 0 條
從地質構造來看,延安屬于華北陸臺鄂爾多斯地臺的一個組成部分。鄂爾多斯地臺也稱陜西構造盆地,其東界是呂梁山脈,南界是渭北北山山脈。(也稱黃龍山山脈),西界是賀蘭山,北界是陰山山脈。
鄂爾多斯地臺在距今5億年前的古生代奧陶紀以前,曾長期是海洋的領地。從4億6千萬年前的古生代的中奧陶紀后期開始,鄂爾多斯地臺才開始隆起成陸。后來,又經過億萬年的地殼變遷,到距今約3億年的古生代石炭紀時,地臺東部邊緣逐漸下沉,造成海水再次入侵。當時的海岸線是在延安地區東部邊緣地帶,即延川、延長、宜川一帶。
發生在距今2億年前的古生代二迭紀后期的海西運動,造成了鄂爾多斯地臺周圍山西地臺、六盤山地區、秦嶺3個脊梁的隆起,從而使鄂爾多斯地臺成為內陸盆地。隨著地殼的振蕩運動,在中生代三疊紀時期,陜北盆地成為一個內陸湖盆地區。這種湖水蕩蕩的景象一直持續到距今1億l千萬年前的中生代下白堊紀時期,由于四川運動造成地臺抬升,從而結束了本地區長期內陸盆地沉陷的歷史。子長縣馮家屯鄉駝兒巷村發現的l億7千萬年以前的安定貝萊魚化石,便是這段地質時期的極好見證。
新生代第三紀時期,鄂爾多斯地臺氣候炎熱潮濕,雨量充沛,植物豐盛,屬亞熱帶草原地區。在這片廣袤的草原上,繁衍和生息著三趾馬和高氏羚羊等食草類動物。
上新世末期發生了喜瑪拉雅運動,影響到本地區,使鄂爾多斯地臺升起形成了高原。在高原的四周也相繼發生了斷陷或隆起,基本上奠定了鄂爾多斯地臺的現代地貌大勢。
到了二、三百萬年以前的更新世時期,在鄂爾斯地臺上又相繼堆積了午城黃土、離石黃土和馬蘭黃土。陜北黃土高原已基本形成。黃土高原的形成時期,也正是人類歷史的黎明時期。
1975年,黃龍縣修建堯門河水庫時,在壩地北側的徐家墳山南坡取土時發現了人類頭蓋骨化石。同時出土的有斑鹿角化石。出土的人類頭蓋骨代石保留了額骨和頂骨部分。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1983年鑒定,屬晚期智人中的一種過渡性的類型,距今約3至5萬年左右,并被命名為“黃龍人”。
黃龍人晚于馬壩人,丁村人,而早于河套人、山頂洞人、 柳江人。它充分證明,延安也是人類童年的搖籃之一。
1987年秋季,在子長縣欒家坪鄉龍崗寺臺、安定鎮寨關山,延川縣禹居鄉和賈家坪鄉,安塞縣沿河灣鄉縣南溝等地,相繼發現了細石器。其中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鏃、尖狀器等。這一發現填補了延安歷史的一段空白。說明在舊石器時代以后,新石器時代以前,延安曾經是“黃龍人”的后裔們生息、繁衍的地方,他們不畏艱險,不怕困難,靠采集和狩獵來維持生活。
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后,延安優越的地域環境為我們的先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理想場所。星羅棋布般的分布在各縣、市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馬泉窯類型文化遺址,讓我們看到了5千年以前母系氏族公社的空前的繁榮。當時,氣候相當溫暖,茂密的亞熱帶植物分布在延安大地上,成群的貘和大量的水麂、野貍、竹鼠出沒其間。水源豐富,植被良好,使先民們能夠靠漁獵來維持生活。同時,又兼營著早期的農業種植,從而實現了由采集業向種植業的轉變。當時的主要農作物品種是粟,即谷子。直至今天,谷子仍是延安人民主要的農作物品種之一。經歷了幾千年滄桑變化遺存下來的尖底瓶、圜底缽、石斧、石錛、石鐮、石網墜等,向人們默默地展示著昔日的繁榮。
大約從5千多年前起,母系氏族公社逐步解體,轉變為父系氏族公社。作為這一時期文化遺址代表的龍山文化遺址,在各地大量被發現。吳旗縣還發現了同時期的齊家文化遺址。當時的人們已開始飼養家畜、圍獵和織造紡織品。房屋建筑技術也提高很快,人們用天然的含碳酸鈣豐富的礓石作原料,將其粉碎后調水使用,用來涂抹地坪和粉刷墻體,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居住面”。數量可觀的陶器和石器大量被發現,并發現有石紡輪、陶紡輪等。說明當時的社會經濟規模已很可觀。“黃龍人”的后裔們已跨越了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門坎,把社會歷史不斷推向前進。
除了考古發掘的材料外,神話傳說也有助于了解延安的遠古史。
鄂爾多斯地臺在距今5億年前的古生代奧陶紀以前,曾長期是海洋的領地。從4億6千萬年前的古生代的中奧陶紀后期開始,鄂爾多斯地臺才開始隆起成陸。后來,又經過億萬年的地殼變遷,到距今約3億年的古生代石炭紀時,地臺東部邊緣逐漸下沉,造成海水再次入侵。當時的海岸線是在延安地區東部邊緣地帶,即延川、延長、宜川一帶。
發生在距今2億年前的古生代二迭紀后期的海西運動,造成了鄂爾多斯地臺周圍山西地臺、六盤山地區、秦嶺3個脊梁的隆起,從而使鄂爾多斯地臺成為內陸盆地。隨著地殼的振蕩運動,在中生代三疊紀時期,陜北盆地成為一個內陸湖盆地區。這種湖水蕩蕩的景象一直持續到距今1億l千萬年前的中生代下白堊紀時期,由于四川運動造成地臺抬升,從而結束了本地區長期內陸盆地沉陷的歷史。子長縣馮家屯鄉駝兒巷村發現的l億7千萬年以前的安定貝萊魚化石,便是這段地質時期的極好見證。
新生代第三紀時期,鄂爾多斯地臺氣候炎熱潮濕,雨量充沛,植物豐盛,屬亞熱帶草原地區。在這片廣袤的草原上,繁衍和生息著三趾馬和高氏羚羊等食草類動物。
上新世末期發生了喜瑪拉雅運動,影響到本地區,使鄂爾多斯地臺升起形成了高原。在高原的四周也相繼發生了斷陷或隆起,基本上奠定了鄂爾多斯地臺的現代地貌大勢。
到了二、三百萬年以前的更新世時期,在鄂爾斯地臺上又相繼堆積了午城黃土、離石黃土和馬蘭黃土。陜北黃土高原已基本形成。黃土高原的形成時期,也正是人類歷史的黎明時期。
1975年,黃龍縣修建堯門河水庫時,在壩地北側的徐家墳山南坡取土時發現了人類頭蓋骨化石。同時出土的有斑鹿角化石。出土的人類頭蓋骨代石保留了額骨和頂骨部分。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1983年鑒定,屬晚期智人中的一種過渡性的類型,距今約3至5萬年左右,并被命名為“黃龍人”。
黃龍人晚于馬壩人,丁村人,而早于河套人、山頂洞人、 柳江人。它充分證明,延安也是人類童年的搖籃之一。
1987年秋季,在子長縣欒家坪鄉龍崗寺臺、安定鎮寨關山,延川縣禹居鄉和賈家坪鄉,安塞縣沿河灣鄉縣南溝等地,相繼發現了細石器。其中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鏃、尖狀器等。這一發現填補了延安歷史的一段空白。說明在舊石器時代以后,新石器時代以前,延安曾經是“黃龍人”的后裔們生息、繁衍的地方,他們不畏艱險,不怕困難,靠采集和狩獵來維持生活。
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后,延安優越的地域環境為我們的先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理想場所。星羅棋布般的分布在各縣、市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馬泉窯類型文化遺址,讓我們看到了5千年以前母系氏族公社的空前的繁榮。當時,氣候相當溫暖,茂密的亞熱帶植物分布在延安大地上,成群的貘和大量的水麂、野貍、竹鼠出沒其間。水源豐富,植被良好,使先民們能夠靠漁獵來維持生活。同時,又兼營著早期的農業種植,從而實現了由采集業向種植業的轉變。當時的主要農作物品種是粟,即谷子。直至今天,谷子仍是延安人民主要的農作物品種之一。經歷了幾千年滄桑變化遺存下來的尖底瓶、圜底缽、石斧、石錛、石鐮、石網墜等,向人們默默地展示著昔日的繁榮。
大約從5千多年前起,母系氏族公社逐步解體,轉變為父系氏族公社。作為這一時期文化遺址代表的龍山文化遺址,在各地大量被發現。吳旗縣還發現了同時期的齊家文化遺址。當時的人們已開始飼養家畜、圍獵和織造紡織品。房屋建筑技術也提高很快,人們用天然的含碳酸鈣豐富的礓石作原料,將其粉碎后調水使用,用來涂抹地坪和粉刷墻體,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居住面”。數量可觀的陶器和石器大量被發現,并發現有石紡輪、陶紡輪等。說明當時的社會經濟規模已很可觀。“黃龍人”的后裔們已跨越了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門坎,把社會歷史不斷推向前進。
除了考古發掘的材料外,神話傳說也有助于了解延安的遠古史。
關鍵詞:遠古 投稿郵箱:464001842@qq.com
相關文章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